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(tǒng)設計
52. 超低能耗建筑應采用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(tǒng), 通過回收利用排風中的能量降低供暖制冷需求, 實現(xiàn)超低能耗目標。
53. 超低能耗建筑宜優(yōu)先利用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(tǒng)滿足室內供冷或供暖要求, 不用或少用輔助供暖供冷系統(tǒng)。
54. 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(tǒng)通過熱回收裝置使新風和排風進行熱交換, 回收排風中的能量。 新風熱回收裝置示意圖如圖 13 所示。
圖 13 新風熱回收裝置示意圖
55. 熱回收裝置按換熱類型分為全熱回收型和顯熱回收型兩類。由于能量回收原理和結構不同, 有板式、轉輪式、熱管式和溶液吸收式等多種形式。 常用熱回收裝置性能可參考表 6。
表 6 常用熱回收裝置性能
項目 | 熱回收裝置類型 | |||||
轉輪式 | 液體循環(huán)式 | 板式 | 熱管式 | 板翅式 | 溶液吸收式 | |
能量回收形式 | 顯熱或全熱 | 顯熱 | 顯熱 | 顯熱 | 全熱 | 全熱 |
熱回收效率 | 50%-85% | 55%-65% | 50%-80% | 45%-65% | 50%-70% | 50%-85% |
排風泄漏量 | 0.5%-10% | 0 | 0-5% | 0-1% | 0-5% | 0 |
56. 熱回收裝置的選擇
(1) 熱回收效率是評價熱回收裝置換熱性能的主要指標, 設計時應選用高效的熱回收裝置, 并應滿足以下要求:
——顯熱回收裝置的溫度交換效率1不應低于 75%;
——全熱熱回收裝置的焓交換效率2不應低于 70%;
1對應風量下,新風進、出口溫差與新風進口、排風進口溫差之比,以百分數表示。
2對應風量下,新風進、出口焓差與新風進口、排風進口焓差之比,以百分數表示。
——熱回收裝置單位風量風機耗功率應小于 0.45 W/(m3/h);
(2) 熱回收裝置的類型應根據地區(qū)氣候特點, 結合工程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確定:
——夏熱冬冷和夏熱冬暖地區(qū)夏季室外空氣相對濕度大, 宜選用全熱回收裝置,與顯熱回收相比, 具有更好的節(jié)能效果;
——嚴寒和寒冷地區(qū), 全熱回收裝置同顯熱回收裝置節(jié)能效果相當, 顯熱回收具有更好的經濟性, 但全熱回收裝置利于降低結霜的風險, 應根據具體項目情況綜合考慮。
57. 熱回收裝置新風側應處于正壓區(qū), 排風側應處于負壓區(qū)。
58. 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(tǒng)宜在新風入口處設置低阻高效率的空氣凈化裝置, 為室內提供更加潔凈的新鮮空氣, 并有效減小霧霾天氣對室內空氣品質的影響。 同時也可避免熱回收裝置積塵、換熱效率下降。
59. 空氣凈化裝置應滿足下列要求:
(1) 對大于等于 0.5μm 的細顆粒物的一次通過計數效率宜高于 80%(即高中效過濾器), 且不應低于 60%(即中效 I 型過濾器), 并應設置預過濾器;
(2) 總初阻力應盡可能低。
60. 新風系統(tǒng)設計要點:
(1) 新風量宜按總人數確定, 每人所需的最小新風量應按 30m3/h 計算;新風量應與排風量平衡;
(2) 新風系統(tǒng)宜分戶獨立設置且可調控;新風系統(tǒng)宜與外窗開啟感應裝置聯(lián)動;
(3) 新風氣流應從起居室和臥室等主要活動區(qū)(送風區(qū))流向衛(wèi)生間和廚房等功能區(qū)(排風區(qū))。 樓梯間、過道和敞開式廚房的餐廳可作為過流區(qū), 通過空氣流動間接得到送風和排風, 保證所有房間得到充分通風。 室內氣流示意圖如圖 14所示;
圖 14 室內氣流示意圖
(4) 每個房間或主要活動區(qū)均應設置送風口和回風口;回風口和回風管道安裝確有困難時, 可在主活動區(qū)域設置集中回風口與回風管道連接, 其他房間設置過流口與主活動區(qū)間聯(lián)通;對不能設置回風口或過流口的房間, 其內門與地面間凈空應留 20mm-25mm 的縫隙, 用于回風;
(5) 新風系統(tǒng)風道和風口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:
——盡可能降低管道和風口風速, 主風道風速宜小于 3m/s, 送風口風速不宜大于 1.5m/s;
——過流口應有隔聲降噪設計;
(6) 與室外連通的新風和排風管路上均應安裝保溫密閉型電動風閥, 并與系統(tǒng)聯(lián)動, 保證建筑的氣密性;
(7) 宜設置新風旁通管, 當室外溫濕度適宜時, 新風可經旁通管直接進入室內, 不經過熱回收裝置, 以降低能耗;
(8)新風機組應進行消聲隔震處理;新風出口處和排風入口處宜設消聲裝置;風機與風管連接處應采用軟連接。
61. 在嚴寒和寒冷地區(qū), 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(tǒng)應設置防凍措施;防凍措施可采用以下方式:
(1) 采用加熱裝置預熱室外空氣。 可采用電加熱方式;有集中供暖時, 宜利用熱網回水加熱, 以降低一次能源消耗量;
(2) 采用地道風(土壤熱交換器) 預熱室外空氣, 冬季預熱出口風溫不宜低于 4℃。
62. 有條件時, 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(tǒng)宜利用土壤蓄存的熱量和冷量, 即以地道風(土壤熱交換器) 的方式對新風進行預熱預冷。 地道風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:
(1) 地道內壁應光滑, 并盡量減少彎頭和分叉管, 以減少阻力損失和利于清洗;
(2) 地道應有均勻的坡度, 使凝結水能順暢流入疏水井;
(3) 疏水井應便于清洗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